美国航运“新招”:一场损人不利己的贸易保护闹剧
在国际贸易摩擦的背景下,美国又将目光投向了航运领域。特朗普政府上台后,频繁对中国打出“航运牌”,试图通过一系列限制措施来“制衡”中国在海事、物流及造船业的影响力。然而,这些看似强硬的举措,实则是一场损人不利己的贸易保护闹剧,其背后反映出的是美国自身产业结构的弊病以及对全球贸易规则的漠视。
一、美国航运业衰落的“自画像”
美国航运业的衰落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其根源可追溯至1920年通过的《琼斯法案》。这一法案打着“美国优先”的旗号,对在美国建造或运营货船设定了诸多限制,导致相关成本居高不下。美国交通部海运署的报告也坦承,在美国注册、雇用美国船员的船只运营成本是外国船只的两倍。如此高昂的成本,使得美国航运业在国际市场上毫无竞争力可言,大量货运业务被迫转向卡车、火车和飞机。如今,美国的航运船只数量仅占全球的0.4%,而在1960年,这一比例高达17%。
从历史进程来看,美国造船业的衰败早已注定。2000年,美国建造且悬挂美国国旗的船舶仅有193艘,而当时中国船厂的交付量和市场份额不足10%,全球造船市场主要由日本和韩国主导,两国份额合计超过60%。尽管美国长期对本国海运和造船业实施补贴,如海事安全计划、油轮安全计划、联邦船舶融资计划等,但这些补贴并未起到实质性作用。美国造船业衰落的深层原因在于劳动力断层(平均年龄52岁)、产业链缺失(配套率41%)和成本高昂(工时成本是中国的4.3倍)。这些结构性问题绝非靠贸易保护主义就能解决,反而会进一步扭曲市场,阻碍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美国限制措施的“副作用”
美国此次拟议的限制措施,包括对中国籍船舶运营商、拥有或订购中国建造船舶的航运公司征收单航次最高150万美元的港口费,并对使用美国船舶的运营商提供费用减免;强制要求美国出口货物中逐步增加美籍船舶承运比例。这些措施看似是为了保护美国本土航运业,实则是一剂“毒药”。
美国是全球著名的货主国和贸易大国,其港口是全球航运网络的重要节点。然而,这些限制措施可能会干扰全球运力调整,导致涉美航线重新布局,进一步降低美国港口的靠泊量。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著名航运咨询机构、美国商会等都警告称,运输成本上升将推高美国商品价格,加剧通胀压力。美国是食品、农产品和能源的主要出口国,这些产品大多通过中国制造的船只出口到世界各地。拟议的港口收费将大大增加这些出口产品的成本,降低它们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最终,运费增高的成本将由美国农民、牧场主以及下游生产商和加工商承担。历次对外发动的贸易战,都已证明这种单边主义行为只会导致美国相关群体遭受巨大损失,根本无助于提振美国经济。
三、全球航运格局的“地震波”
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不仅对美国自身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也对全球航运格局带来巨大冲击。世界海运联盟、国际航运工会等国际组织都对美国的举措表示担忧。中国造船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依靠产业链和成本优势,在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三大指标方面连续15年稳居世界第一。在技术层面,中国也在LNG船、大型集装箱船、豪华邮轮等高附加值船型领域取得了显著突破,订单占比持续提升。目前,全球60%的船队至少拥有一艘中国船舶,40%的船队中四分之一为中国制造。2020年以来,中美之间签署了每年数千万吨的油气、粮食采购协议,中国海运企业承运美国进出口集装箱的12.6%。中国海运企业为全球贸易和美国的经济增长、市场活力、就业增加和税收贡献了重要力量。
美国若对中国制造的船舶征收额外费用,预计全球海运成本每年将增加400亿至520亿美元,美国航线运价可能上涨15%-20%。全球前十大船东中,80%赴美集装箱船将受收费措施影响。航运公司可能被迫调整航线或组建“平行船队”,导致全球航运市场分化,加剧港口拥堵,降低物流效率。美国的单边措施不仅会直接影响航运业的直接运营服务商,还可能波及全球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加剧市场的不确定性,从而影响全球产业结构和金融市场的稳定。这种损人不利己的行为,最终只会让美国“失道寡助”,在全球贸易格局中陷入孤立。